第一所,「農村型社區大學」
「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」(以下簡稱「旗美社大」)的前身為高雄縣社區大學。2000年下半年,高雄縣政府試辦社區大學,長期推廣鄉土文學的「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」,以「全國第一所設置於農村,服務農村的社區大學」為主題進行規劃,並於同年的12月透過公開招標,取得「高雄縣社區大學」的委辦經營權,其後,社會各界遂以第一所「農村型社大」稱呼之。翌年3月3日,旗美社大正式開學,文學家鍾鐵民先生擔任創校校長。2003年學區調整為旗美九鄉鎮。2011年9月,基金會董事長暨文學家曾貴海醫師繼任校長;2015年6月,原社大主任張正揚接任校長迄今。
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89年9月,除了成立「鍾理和紀念館」,作為推展鍾理和文學及台灣文學的基地外,也定期舉辦笠山文學營、積極參與美濃與南台灣的社區公共事務。在旗美社大創立初期,邀請推展反水庫運動數年,並深具社區工作基礎的「美濃愛鄉協進會」幹部擔任辦學工作者。早期工作者經常反省自身與所在社區的關係,意識到自我的不足與匱乏之處,此種的反省精神,對後來的辦學造成深刻的影響。
向農村學習,在農村學習
旗美社大服務學區包含旗山、美濃、內門、杉林、甲仙、六龜、桃源、茂林、那瑪夏等九個鄉鎮區,區內從高山到平地,大河流淌其中,地理、族群和文化皆多樣,產業以初級產業為主。這樣的旗美農村,一方面蘊涵了深厚的資源與文化寶藏,是糧食的生產基地,但另一方面,也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了人口外流、農業凋敝,農村空洞化的危機,這樣的境況正是旗美社大所面臨的辦學情境。
作為一所「農村型社區大學」,旗美社大透過各種課程的開設,為旗美農村提供學習機會。為了開出能夠回應農村需求的課程,旗美社大以「向農村學習,在農村學習」作為經營的工作綱領,工作者意識並自我要求,課程的規劃與經營必須進入當地脈絡,而非單向地向農村地區「灌輸課程」。此種進入當地脈絡的意識,表現於旗美社大的諸多制度中,例如於旗美各鄉鎮區開設社區分班。早期農村型社區大學並沒有經驗學習的對象,亦無可以直接沿襲的案例,幸而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反水庫和社區運動經驗,為農村社區的學習工作,提供了良好的基礎;「農村型社區大學」的辦學定位和方法,可以說是一個動態的、連續摸索的過程。而在多年的辦學經驗中,總結出「農村型社區大學」為應具備以下三種意義的社區大學:
- 學習之地:滿足農村強大的學習需求;
- 組織之處:建立具有現代意義的社區網絡;
- 結晶之所:結晶與記錄農村的生活智慧與傳統文化。
「農村型社區大學」真正的意義不僅在於位於農村的地理意義,更在於工作者「意識」到「位於農村」,針對農村的自然和社會條件,針對農村的種種優勢和限制,發展出一套以分散式學習為主,迥異於一般學校集中式學習的辦學方式。
由於本校學區幅員廣闊且分散,考量到講師及學員亦分別於分班耕耘,對社大行政業務的參與和瞭解有限,難以參與決策,因此本校在初期試行之「校務會議」做法於數年後決定取消。但為使講師、學員及在地社區夥伴皆仍可共同參與校務運作,除行政人員編制外,依課程、學員、社區經營的運行需要,乃設有課程委員會、學務委員會、班代會議等諮詢討論機制。社大行政由校長負責對外發言與決策工作;主任/執行秘書為整合辦公室業務之負責人;下設課務、學務、總務、財務、社區等各組。行政會議每週固定召開一次,協調各種校務狀況。
1915年,鍾理和生於屏東高樹,18歲時,協助父親鍾鎮榮(鍾蕃薯)至美濃經營農場,與當地的農場女工鍾台妹相戀。由於同姓「鍾」,不被傳統允許,加上自身對中國的嚮往,1938年至滿洲奉天(今中國瀋陽)考取自動車駕駛執照後,遂於1940年回臺領臺妹赴滿洲,為了見證「真正的中國」,1941年舉家遷居北平(今中國北京)。1946年回台時,不慎在難民船上染上肺結核,1947年發病後住進台大醫院,日記載有他見證二二八事件的紀錄。是年10月,轉往松山療養院休養,1950年5月至6月接受兩次手術,拿掉七根肋骨,10月病情好轉,重返美濃。1951年起,鍾理和長住高雄美濃笠山下,由於大病一場,身體已顯孱弱,無法應付粗重工作,經濟重擔由妻子鍾台妹一肩扛起,鍾則在身體比較舒服的狀態下,持續寫作志業,為1950年代的美濃留下了珍貴的農村書寫。1960年,鍾理和肺疾復發,咳血在修改中的文稿〈雨〉上,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。
1960年,靠著未曾蒙面的文友,鍾理和念茲在茲的長篇小說《笠山農場》總算付梓,完成遺願。一九七○年代鄉土文學盛行時,成功大學張良澤教授於編纂了第一部台灣作家全集《鍾理和全集》(遠行,1976),讓他的作品受到重視。鍾理和以根基於現實的文學理念,書寫農村莊稼、批判封建傳統、搜集客家俗諺,受到文壇大力推崇,有「台灣鄉土文學之父」之稱。
為紀念這位「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」,1980年由文壇巨擘、地方人士集資籌辦「鍾理和紀念館」,1983年一樓落成啟用,1986年二樓完成,為台灣首座平民文學家的紀念館。1989年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成立,擔負推展鍾理和文學的任務。1995年起,基金會開始承辦一年一度的笠山文學營,每年吸引諸多舊雨新知在作家的故鄉相聚,已成為南台灣代表性的文學營。1996年高雄縣政府更於紀念館周圍,挑選節錄三十多位台灣作家作品立於石碑,台灣第一條「台灣文學步道」就此誕生。2000年,以「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」為號召,基金會開始經營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(現改名為旗美社區大學)。鍾理和的文學遺產在各方人士的大力推動下,逐漸落地生根、成長茁壯。
- 1979年6月,文學界林海音、鍾肇政、葉石濤、鄭清文、李喬、張良澤等具名發起籌建「鍾理和紀念館」。
- 1983年一樓完成,三年後完成二樓。
- 1989年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成立。
- 1995年「笠山文學營」開辦。
- 1997年台灣文學步道完工。
- 2001年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承辦高雄縣社區大學(現更名為「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」)。